泡一壶茶,闲坐幽窗。
书桌旁还覆着昨夜释卷的《杜甫传》,茶香悠悠,却不想续读,倒是把偶然拾来的“秋雨”反复咀嚼,最叨扰人心的,莫过于一生的憾恨。
“君问归期未有期,巴山夜雨涨秋池。何当共剪西窗烛,却话巴山夜雨时。”初读这首诗的时候,总不能明白它在说些什么,像极了李商隐的风格,很美丽的字句却很散乱,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那首《锦瑟》,仿佛将无尽意向堆叠,思绪缥缈寰宇,你便跟着他遨游,到最后归来时,只拾掇到几根熠熠的绒毛,分不清那是鲲鹏还是白马,一切都是空的,就像一切都是梦中,只能追忆。
这感觉,就是初读《夜雨寄北》时的茫然。明明起句的归期之问还未解答,忽而就转到夜雨涨秋池的画卷;后句何当共剪西窗烛之问也未作答,反倒拈来巴山夜雨搪塞。混乱的逻辑,让人茫然,偏偏声色韵律惹人欢喜,不知不觉就记住了这二十八字的起伏。
反反复复的吟诵,都是在闲来无事时,无意识间,忽而诵读出口的。突然明白它的句意,是某日不知从哪里听得,这首诗是写给他的妻子的,鹣鲽情深的二人被迫两地分离,原来这句子里的“君”,说的是他的妻。
她问他,你什么时候回来呀?
那是个下着雨的夜晚,秋的萧瑟忽而满胀,他独宿空堂却辗转。烛火的微光反衬了凄凉,想到妻子的殷殷切切,柔肠期许,“你什么时候回来呀?”他无法回答,无论他多想回到她身边,却在这身不由己里“未有期”。他于心不忍,不忍她灼灼的泪,不忍她空守的轩窗,不忍她辗转的秋夜,所以才撇过了头,看向窗外,看到淅淅沥沥的雨,看到漆黑的夜,无意间提及,池水该长了不少,这无止无休的凉雨。
这次,她没打算被他轻易搪塞,又问了句,“我们何时才能像以前那样,一起剪短那劈裂的烛心呢?”她一定是想到了恩爱时的欢愉,浓烈的甜美会让人眩晕,而那让人眩晕的美好又会在分离的时候成为刺向人心的冰针,一根针不断分裂开来、片刻即布满心房、愈发缜密……
他也感受到了,她所有的情绪。万种情衷,却无法言说。他只能跟她说说,这巴山夜雨,他让她看向窗外,听那秋雨的凄切,听那风的悲凉,听那屋檐滴落的心绪。老去的梧桐、惹雨的芭蕉、空寂的夜、涨水的池,回廊、竹帘、屏风、孤石,他可以将一切诉诸,却答不出一句“你什么时候回来呀”。
它让我想起林黛玉听秋雨难眠的夜,多细腻的心思、多难以诉诸的情思,才让人听了一夜那样凄切的雨呢?秋的夜,太凉了些,往日里映在阳光里的竹此刻也只剩呜咽。她是在听自己的哭声,与这秋雨一同洇开在悲凉里,哀婉而冷寂。“已觉秋窗秋不尽,那堪风雨助凄凉”?
它也让我想起白居易的秋雨,他比李商隐来得坦荡,提笔便是“所念人”“所感事”,只是乡远不得去,肠深不得解,但他无日不瞻望,无夕不思量。更何况是风雨正苍苍的夜,残灯空堂,秋思莽莽。他该如何把相思安放?大抵只能将佛法参悟,把前尘尽消弭。
大抵是这哀婉凄切太戚戚了些,不由也念及欧阳修的秋声赋,他的笔墨里,倒是把雨的缠绵收敛,把秋的萧瑟肃杀描摹。“初淅沥以萧飒,忽奔腾而砰湃,如波涛夜惊,风雨骤至。”这一切来得过于猛烈,毫无征兆却蓄谋已久。宦海浮沉的他,不就是一路趟着这样的风雨走来吗?其触于物也,纵纵铮铮,金铁皆鸣。噫嘻,悲哉,悲得壮烈而苍暮。他的秋雨,是一场声势浩荡的顿悟。
“草木无情,有时飘零。人为动物,惟物之灵;有动乎中,必摇其精。”想来秋风肃杀,秋雨凄切,都是因为“有动乎中”,是心凄心切,才让这风雨成箭,直抵心扉。
可这还不够,命运说,这还不够。凄切是可以治愈的伤口,憾恨却是心阙。
李商隐万万没想到的是,他的妻子再也听不到他的回答,她永远无法知道他的归期,无论他是否在信笺里提及,她甚至连这巴山夜雨的凄切都未能拾掇,便与世长辞。她再也没有等到和他共剪西窗烛的日子,在永恒的思念与期盼里,香消玉殒。如果他知道,是这样的结局,会不会把那些身不由己斩断,不顾一切回到她的身旁?
我们总以为会有归期,才敢说未有期。
当命运结结实实地刺入心脏,是否才能意识到,分开我们的不是宦海浮沉、身不由己,是自心的欲念让情之一字退避舍身。
千山历尽,千帆过尽,惊觉回首,却已无人等候。